6月27日,东风日产的高管黄照昆在某平台发文怒怼小米YU7,称:“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愚忠的粉丝”,此贴一经发出,立即在互联网掀起轩然。
当天下午,因为此帖的言语太过激烈,这位东风高管删掉了原帖并重新发文致歉,但众多小米粉丝却并不买单。
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东风高管出此怨怼呢?小米YU7又是否真的如他所说是粉丝的“愚忠”支持起来的呢?让我们一起看看吧!
这位高管针对小米YU7创下的3分钟20万台订单纪录直言不讳地表示:“小米YU7,3分钟大定20万台,这种数据的背后以这为用户交车时间要等待一年以上,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愚忠的粉丝。”。
这位东风高管还表示,汽车行业与手机行业有很大不同,相较于手机行业,汽车的产能和提升需要上千个零部件供应链一起扩大产量,比手机的难度大多了,但手机行业的套路就是能造声势。
并进一步补充:“群体会降低智慧,手机行业的套路别来汽车圈玩”,这句话更是直接抨击小米不懂汽车,只会营销。
要知道,小米YU7作为小米汽车的第二款车型,对标特斯拉Model Y,起售价25.35万元,比Model Y便宜1万元,配置却丝毫不逊色——800V高压快充、智能座舱、高阶辅助驾驶,样样俱全。
这样的产品力,加上小米多年来积累的品牌号召力,3分钟20万订单虽然惊人,但也并非完全无法理解。
然而,黄照昆的言论却直接否定了消费者的选择权,甚至给小米粉丝贴上了“愚忠”的标签。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,瞬间点燃了网友的怒火。
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,截图早就传遍全网,网友得知自己支持小米YU7后被指责“愚忠”后,更是在评论区直接炸锅:
“自己车卖不动,眼红别人?”“日产现在有啥能打的车?除了降价还会啥?”“雷军至少敢做高端,你们只会啃老本!”
更讽刺的是,就在同一天,雷军刚宣布郑州日产成为小米“人车家全生态”的合作伙伴。而郑州日产和东风日产虽然都挂着“日产”名字,但根本不是一个路子。
东风日产是日方主导(日产持股50%),主打家用乘用车;郑州日产则是东风汽车控股(持股51%),专注商用皮卡和越野车。
这种微妙的关联,让黄照昆的言论显得更加尴尬。一边是东风日产高管炮轰小米粉丝,另一边却是郑州日产与小米达成战略合作,这种“左右脑互搏”的局面,很难不让人怀疑:日产内部是不是已经乱成一锅粥了?
事实上,东风日产近年来的市场表现确实不容乐观。2020年至2023年,其年销量从113.3万辆的高点锐减至67.37万辆,常州工厂甚至被迫关闭。
反观小米汽车,首款车型SU7上市半年就跻身国产高端纯电前三,YU7更是来势汹汹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黄照昆的言论更像是一种“输不起”的表现,当传统车企的玩法跟不上新时代的节奏,除了抱怨消费者“愚忠”,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借口了。
最终,面对舆论压力,黄照昆在当天下午发布道歉声明,称自己的言论“伤害了广大车友的感情”,并表示“已经在深刻反省”。但这场风波却远未结束。
其实除开这次东风日产高管的激烈发言,小米汽车也一直是在质疑和支持当中的,不过也请其他的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扪心自问,为什么人家小米就能有这么多的粉丝支持?
小米自从决定开始做汽车以来就一直饱受争议,但是人家确实也是一直在认真地搞技术、搞创新。
技不如人,口碑也不如人,东风高管这次的发言可真是连着让东风日产的汽车也跟着“掉价”了,闹了一场笑话不说,更是让人直接觉得东风汽车“玩不起”。
说到底,小米能收获这么多忠实粉丝,不是没有道理的。从决定造车那天起,雷军就带着团队埋头苦干,800V高压平台、智能座舱、超快充技术,哪一样不是实打实的创新?
发布会上那些参数可不是吹出来的,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研发成果。反观某些传统车企,新能源转型慢半拍,除了降价促销还会什么?
没错,小米是会营销,但请问现在哪个车企不打广告?电视上汽车广告一个接一个,怎么到小米这儿就成了“只会营销”了?
更可笑的是,某些品牌自己产品力不行,卖不动车,不去反思改进,反倒来指责消费者“愚忠”。这种酸葡萄心理,活该被市场淘汰!
说到底,现在的消费者眼睛都是雪亮的。小米粉丝愿意买单,是因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力,感受到了品牌的诚意,而某些车企,既然不尊重消费者,那也就别怪消费者不来买单了。
与其眼红别人的成功,不如好好想想:为什么自己的车就没人愿意等?为什么自己的品牌就培养不出这样的忠实用户?这才是某些车企最该思考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