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2月9日(星期日)举行,参加者纷纷积极备战。香港心脏科专科医生梁世宙向《星岛》表示,有4类人跑马拉松的猝死风险相对较高,例如经常胸闷和气促人士。他又指,马拉松选手赛前宜做3件事,以减低致命风险。如何可及早发现猝死先兆?常见成因又是什么?
马拉松赛事举行在即。梁世宙医生直言,跑马拉松是一种高风险的运动,跑手应量力而为。有4类高危人士,较容易在做剧烈运动时猝死,要多加小心:
家族有心脏病史,患者的父母或近亲于年轻时猝死,或年轻时(男士于45岁前,女士于55岁前)曾接受“通波仔”手术。
他指出,因为跑马拉松而猝死的人当中,低于35岁的人士,大部分与隐性的心脏结构问题(例如心肌肥厚病变)和心律不正(例如Brugada综合症和长QT综合症)相关;35岁或以上的人士,猝死成因多数跟隐性的冠心病相关。
不过,大部分运动猝死的人,他们也未必知道自己有心脏病。因此梁医生提醒,如果运动时出现以下征状,有机会是隐性冠心病征兆,应停止锻鍊,先确定成因。
梁世宙医生指,当进行剧烈或极端运动时,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的机会较高,继以影响心脏电传导。在这些情况下,如患者本身有隐性心脏结构问题,例如心肌肥厚或心律不正,就会增加猝死的机会。
心脏缺血也是跑马拉松常见猝死的原因。心脏有3条血管,若其中一条有9成收窄,在正常情况或轻量运动下,心脏尚可负荷。但当冠心病患者进行太剧烈的运动,心脏的压力大增,剩下1成流通的血管,支撑不住心脏的需求,供血不足,便会诱发急性心脏病发。
抽血验胆固醇:高胆固醇往往是没有症状的,建议参赛者赛前可以进行抽血检查,评估胆固醇水平,确保没有心血管风险。
心电图:透过心脏电活动,了解心跳速度与频率等,从而了解有没有心律不正、心肌血流异常、心肌肥大、先天性心脏缺陷等问题。
心脏超声波:透过高频率声波,可以评估患者心脏结构有没有异常情况,心脏功能和射血指数是否正常。
如有需要,可考虑接受跑步测试,测试者在跑步部机上跑步,观察心肺功能、血压及心电图变化,从而侦测有没有心律不正或者心脏缺血的情况。
建议比赛前半年开始循序渐进式训练。至于全马参赛者,则需要早半年以上甚至一年前开始锻鍊。比赛前,要有足够休息,有助恢复体力。
足够热身:在寒冷的日子做剧烈运动,事前必须做足够的热身,让身体适应环境温度,减少冠心病患者因温差大而诱发急性心脏病。
注意饮水:赛事跑步期间,跑手需适当地补充水分,减少电解质的流失。此外,以温水代替冰水,避免心血管收缩,影响心脏供血。
注意饮食:跑步前避免太饱,如跑手有高血糖、高血压的问题,应避免吃高盐、高糖、高钠的食物和饮品;如跑手有心律不正的问题,应避免饮含的饮品,减少对心脏的刺激。
跑步后勿马上坐下:运动后立即坐下,血液会压在腿部,影响血液回流到心脏,增加对心脏的负荷,诱发急性心脏病的风险。